提到建筑工地,大多數人腦海里都會浮現出“搬磚、扎鋼筋、澆混凝土”的畫面。然而,隨著“數智建造”場景的不斷刷新,傳統工地如今有了新模樣。近日,2023年度江蘇省智能建造試點名單公布,南京6個項目入圍。作為全國首批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南京加速推動建筑業(yè)轉型升級。日前,記者走訪了部分入選項目,看它們如何解鎖“數智建造”新場景。
全國首創(chuàng)塔吊智能駕駛技術
從江南主城驅車駛出揚子江隧道,便能抵達揚子江智慧中心項目。該項目是2023年度南京市重大項目,目前已進入地下主體結構施工階段,建成后將成長江北岸數字驅動型新地標。
現場,多臺塔吊分布在基坑內外,不斷揮舞著鐵臂。這些塔吊外觀相近,“駕駛艙”遠離地面,處于塔吊頂端。若不經專業(yè)人員提醒,一般人很難察覺到特別之處。“左邊這兩臺,是我們研發(fā)的智能駕駛塔吊,系全國首創(chuàng),結合了遠程遙控和AI技術,目前90%的調試工作已經完成,塔吊基本實現自動駕駛。”揚子江智慧中心施工單位負責人陳豪告訴記者。
傳統作業(yè)方式中,一臺塔吊需配備一名塔吊司機、兩名信號工和兩名司索工。在繁忙的施工中,塔吊司機需要時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由信號工在塔下通過對講、手勢等方式指揮,再根據指令操控塔機,至少需要三人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吊裝操作。
“智能塔吊解決方案應用后,地面的信號工發(fā)送吊裝請求,塔吊會自動規(guī)劃路線,計算出最優(yōu)路徑,全程只需要按兩個按鈕,大大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和便捷性。”揚子江智慧中心項目業(yè)主單位負責人彭青介紹,這種技術并未改變原有塔吊結構,只是額外加裝了一些智能控制器、鷹眼傳感器等電子器件,將場地場貌以360度全景的方式在后臺展現。
建筑機器人“配合默契”
一臺機器泵送管均勻地將砂漿噴在墻上,另一臺機器跟著壓實、抹平,像做蛋糕時抹奶油一樣刮平砂漿……在建鄴區(qū)NO.2022G71地塊項目,一群機器人配合默契,測量、放線、抹灰、噴涂,忙碌有序。
仔細觀察噴涂機器人,它們噴射出膩子或者油漆等涂料到墻面上;旁邊的抹灰機器人,拿出長條形的刮板,將墻面上的砂漿壓實、抹平,搭配干活。不遠處,放線機器人和測量機器人也是分外忙碌。
“別小看這些機器人‘工友’,他們能文能武。比如這個負責抹灰,能夠施加100多千克的力量于墻體,將墻面上的砂漿壓實抹平,完工后的墻面也更光滑、平整。”施工單位江蘇宜居建設工程有限公司項目總工陳思堅介紹。
再看放線機器人,傳統的放線方法是師傅拿著墨斗彈出去,徒弟在旁邊記錄數據。而用上它,一臺激光追蹤儀和一輛四輪小車,就可以把放線測出的數據和圖紙實時傳回到作業(yè)人員的平板上。45分鐘就可測完一層樓,節(jié)省了一半以上時間。
更多工種、更加智能,針對鋼結構體量大、構件種類多、空間跨度長的特點,華泰證券研發(fā)及培訓中心項目中還將利用鋼結構焊接機器人及鋼梁涂料噴涂機器人,提高鋼結構焊接施工質量。“只要設置好參數,機器人會自動完成構件的切割、搬運、焊接等核心工序,既提高了切割的精度,又解放了工人雙手,提高作業(yè)效率。”該項目技術負責人介紹。
“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
流水線上做“配件”、“搭積木”式造房……春日里,位于江心洲生態(tài)科技島的華泰證券研發(fā)及培訓中心項目正加緊推進中。據了解,該項目總建筑面積26.58萬平方米,共7個單體,各單體預制裝配率均超過60%,最高預制率近70%。這些構件在工廠完成預制生產,運到現場可直接安裝,實現“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
如此高精度的操作,得益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其核心是通過建立虛擬的建筑工程三維模型,利用數字化技術,為這個模型提供完整的、與實際情況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庫。
去年5月發(fā)布的《南京市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實施方案》中提到,到2025年末,全市智能建造與新興建筑工業(yè)化協同發(fā)展體系、產業(yè)體系和監(jiān)管體系基本完備,實現BIM技術在規(guī)模以上新建工程項目中普及應用。
揚子江智慧中心通過設計施工一體化平臺,統一BIM交付標準,打通從設計到施工,再到竣工交付等各階段的數據交換,實現BIM信息在項目全生命周期內的有效傳遞及應用。
手指輕輕一點,一座總高416.6米的“高樓”隨即出現在眼前。南京金融城二期東區(qū)項目運用了物聯網、云計算、5G、AI和BIM技術,建立多方協作的大物聯平臺,助力超高層建筑智能建造。(來源:南京日報)
博歐EPS線條咨詢熱線:400-013-9278 / 18071719278(施先生)。